各地政策不同 网约车监管政策背后的多重逻辑_交通,经济,成都,视觉中国,南京

各地政策不同 网约车监管政策背后的多重逻辑

交通拥堵状况对网约车监管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图为2019年7月3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停车场设置网约车停车区域。 视觉中国

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约车)是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而开发的交通出行应用,可以高效率地实现车辆和乘客之间的匹配,极大便利乘客出行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016年7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使网约车合法化。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网约车的监管。但是,各地政府出台的网约车监管政策千差万别,有些宽松,有些却严苛。为什么各地网约车监管政策差异如此之大?哪些因素推动了监管政策的趋异而不是趋同?

笔者最近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延伟合作研究了上述问题。我们分析了全国25个省会城市的网约车监管政策,识别了网约车监管政策背后的多重逻辑。

一、各地网约车监管政策缘何差异如此之大?

网约车和许多分享经济或平台经济一样,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性创新”或“毁灭性创新”,因为它在创造一个产业的同时,也在催化另一个传统产业。

网约车的出现,便利了乘客,但却使传统巡游出租车的命运急转直下。网约车在许多城市迅速抢占交通出行市场,出租车在网约车的攻势下面临生产困境,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甚至采取罢运这样的极端做法,试图同网约车相抗衡。与此同时,网约车也使大量私家车和外地驾驶员进入城市交通出行领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监管失控,成为令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头疼不已的问题。

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约车的双重性使其在地方政府眼中爱恨分明。迫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各地政府对网约车监管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政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网约车监管政策差异背后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概而言之,地方政府的网约车监管决策至少受到四重因素的影响:地方居民需要、公共交通基础条件、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车行业压力。其中,地方居民期望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网约车,因为这可以便利其交通出行并增加其福祉。但是,出租车行业却希望将网约车拒之门外,因为这会威胁它们的市场支配地位。

其一,地方居民需要。在网约车出现以前,由于出租车牌照的发放并未遵循市场规律,受到地方政府严格控制,公交车、地铁等又存在诸多不便之处,造成地方居民的出行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几乎所有城市的居民都面临“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独特的市场条件还造成出租车“拒载”、“甩客”等欺行霸市问题屡见不鲜,乘客叫苦不迭且有苦难言。网约车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占据各地交通出行市场,就在于它填补了市场供给空缺,使乘客可以更高效地约车,乘用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也可以得到更好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5880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