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新能源汽车势头正旺,如今纯电技术出现了两种发展路径,第一种最为普遍,即基于传统燃油车改造成纯电动车,俗称“油改电”;第二种则是开发全新的“纯电专属平台”来打造产品,没有相对应的燃油车版本。

尤其是第二种,似乎有流行的趋势,最近有不少汽车厂家以“纯电专属平台”为卖点进行宣传。比如刚上市的欧拉iQ,就是基于中国首个电动汽车专属平台——ME平台打造,在欧拉iQ身上,找不到任何一款燃油版长城车的影子。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为什么开发“专属平台”?

上汽、广汽等主流车企也开始为电动车型打造原生平台,均宣称“专属平台”开发的电动车才更靠谱,因为燃油车的设计和无法完美顾及到纯电车的设计需求,很多“油改电”的产品,电池的布置只能将就燃油车的布局,有的甚至直接挤占后备箱,从而限制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根据麦肯锡的论述,传统车企做的“油改电”,在投入有限又要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其实做了很多的折衷,与投入巨大的专有平台之间,有着非常大的鸿沟的;体现在续航里程,体现在整个空间利用率还有整车的特性上。当拆解这些车辆的系统布置和部件的时候,是非常明显的。而“专属平台”可以使电池的模块设计达到最优状态,带来更长的续航,并使整车布局更合理,安全性更高。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在目前“纯电专属平台”的宣传口径里,其它技术路线好像变得一文不值,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全新平台需要投入多少,在具体的平台开发上有哪些实际的要求,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新造车企业,本身不会造燃油车,其出发点也是需要一个基础规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新开发平台有可取之处。

“模块化”有大不同

不过在燃油车为主的时代,绝大多数传统汽车厂家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直接采用燃油车领域非常成熟的结构和技术更为常见。毕竟2018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为100万辆,只算是全年汽车销量——2808.06万辆的小小零头,耗费巨资开发“专属平台”可谓一点都不划算。

结合时下最热门的“模块化”理念,有汽车厂家认为基于燃油车开发纯电、混动、燃油共享的平台,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向。

在国外,丰田早于2012年就提出了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新全球架构,被誉为是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

何为“架构”?以前为了快速高效,经济推出更多的产品,由此产生了平台;平台多了之后就需要架构统一去用相同技术方案和工程手段实现。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TNGA架构本质是一个优化生产体系,致力于打造更多车型通用的平台,因为数目庞大的平台以及动力总成无形中会拉低研发效率、提升成本。在TNGA架构下,将会研发出新的车身、悬架、发动机、变速器及混动系统。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本田的模块化产品开发,从全新Clarity Fuel Cell上便得以窥见,该车是全球首次实现将燃料电池动力总成集成在发动机舱内,如同燃油车一样。这样的布局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平台化,兼容燃料电池、纯电、插电混动的多车型平台,满足多种需求的同时降低研发成本。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在国内,不得不提“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的车型平台从立项之初就将新能源技术特性作为模块化架构研发的大前提,同时,造车理念十分清晰——“单一车型,不同动力”,旗下车型如秦、宋、唐等均有多种动力系统,针对车型不同动力总成、不同驱动模式还设计出不同悬架形式。

与大众MQB极为相似,通过最高形式的架构化,达到不论轿车、SUV、MPV采用通用的模块,却可以实现不同的性能调教。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这种模块化新能源车平台的架构,意味着在产品规划和总体设计上的优势,使产品技术的先进性、零部件成本的有效控制、质量的可靠性等能够保持一致。生产性能更稳定、更具性价比的车型,正是“比亚迪向全球新能源市场出击的杀手锏”。

在车市低迷的2018年,比亚迪汽车累计销售同比增长27.09%,达到52.0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涨118%。佳绩背后离不开模块化架构的积基树本。

谁代表未来?

现在一说到某款新车,基本都说到是基于X平台打造,那么“纯电专属平台”是否更靠谱?能否成为未来的技术主流?眼下我们知道,模块化架构的出现让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品质的汽车成为了可能,这也是生产制造技术的的升级。

其实,产品研发的核心是大道至简,最终要达到一个高效、经济、高质量的方案去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如今,丰田、大众都很少提平台,只有架构,架构产生各种模块,然后让模块化去堆积出产品。不难理解,电动化趋势下更容易使用的架构模块化。

“纯电专属平台”更靠谱?等等,你听我解释……

没有架构的观念,没有科学制定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策略,没有最大限度地把握好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开发和产品个性化之间的平衡,导致重复开发,重复验证令开发周期过长,研发费用过高,零件采购成本增加,工程问题多,问题管控复杂,质量问题多等等问题,是车企应当警惕的。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357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