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为美国五分之一,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了?_交通,经济,新能源汽车,美好,一直在身边,知识产权,轿车,计划生育

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为美国五分之一,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了?

陶短房(财经专栏作家)

11月28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某论坛上谈及“中国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时认为,中国目前每1000人拥车量为173辆,仅是美国约五分之一,因此“并不认同汽车产能过剩的说法”,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汽车业政策过度抑制需求的问题”。

在姚看来,当前存在“用计划生育思维对待消费”的问题,所谓“计划生育思维”,即地方当局为应付城市交通堵塞而采取的限购限行政策问题,称此举“令当前中国工业增速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是“有问题的思维方式”。

简单说,照姚研究员的看法,中国当前汽车产能非但未曾过剩,相反还颇有不足,当局不但不应用限购限行等政策抑制城市私用车消费,而且还应该采取鼓励和刺激措施,以挽救一路下行的工业增速。

中国当前汽车产能真的不过剩么?

11月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9.5万辆和228.4万辆,环比增长3.9%和0.6%,但同比分别下降1.7%和4%。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从最高峰的2017年2912万辆减少到2808万辆,增长率为-3.6%,从而结束了此前长达28年,中国汽车年销量一路上行的走势。此次中汽协公布的10月份数据,已是中国汽车市场连续16个月销量同比下滑的数据,且“金九”、“银十”这两个传统的销售旺季也概莫能外。

姚研究员以“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为美国约1/5”为由,反驳“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之说,那么,中国产能究竟是过剩,还是不过剩?

应当考虑到,美国除极少数大城市外,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没车等于没腿”,工作、学习甚至生活都不方便。不仅如此,美国客运铁路系统同样衰落已久,自驾车和“灰狗”、国内民航客运并列为国内城际交通的三大支柱,而中国城际交通却是以铁路、尤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铁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城乡、尤其城市居民,更多依赖公共交通设施进行城内和城际通勤,这也是国际公认更经济、更高效的通勤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原本也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多的私家车。

中国和美国的国土面积相近,宜居土地面积美国还大于中国,但美国人口仅3.272亿(2018年),中国同期则是13.95亿,是美国的约4倍,如果中国在人均拥车数量上要与美国看齐,则只需达到美国人均拥车量的一半,街道拥堵程度就至少是美国的两倍,这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压力倍增。

尽管方法和思路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必须坦白地承认,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是严峻的,而且愈演愈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多管齐下,而不能只从“摊大饼画圈”增加城市道路面积之类性价比更低的手段入手(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无济于事,即便政策倾斜度最高的北京,也无法单纯靠修更多环线来解决拥堵问题)。不仅如此,各大中城市已为缓解交通拥堵,在诸如地铁、高铁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私家车数量,表面上看可以刺激中国乘用车制造业,却可能令地铁、高铁等公共事业相关产业陷入滞胀,并造成巨大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

必须坦白承认,自进入WTO体系以来,中国汽车、尤其私人乘用车的发展较其它产业的发展,是有缺陷的,具体表现为品牌杂乱、规模企业少、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各地“跑马圈地”,缺乏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等,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新潮流下,更涌现出许多“挂牌骗补”的“空心车企”,这些都需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整甚至整顿,否则只能造成更大的浪费和虚耗。

《半月谈》杂志援引中汽协数据和相关企业、专家意见认为,2019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大约2500万辆,而全国汽车总产能已有3500万辆左右,且仍有上千万辆产能处于规划或建设中,产能过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可能因部分地方政府的盲目助推而变本加厉。

如果罔顾国内大中城市交通普遍拥堵的事实,罔顾中国和美国不同的国情、收入状况和交通模式,置中国各地投入公共交通的巨资,和由此带动的各产业发展于不顾,对中国当前汽车产业、尤其小型乘用车产业“虚火旺盛”、产能“虚胖”的现实视若无睹,一味“踩油门”,势必造成宝贵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895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