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海高速福建方向的飞云出口位置,一台小轿车因为错过了高速出口,居然突然变道,然后又在主道上紧急停车。导致后面一辆大货车和大客车避让不及,造成了交通事故。幸运的是,满载35位乘客的大客车并没有侧翻,没有出现人身伤亡。小轿车车主因为下意识的错误决定,导致了一场飞来横祸,我们感叹虚惊一场的同时,更要牢记高速驾车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让速不让道。
为什么要让速不让道
在开车的过程中,当遇到别的车辆紧急变线插入,很多驾驶员会条件反射的打方向盘,以避免和变线车辆碰撞。这种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人类都会有趋利避害的意识,只不过,在高速的行车环境中,这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甚至还是行车的大忌。因为,高速上面汽车又多又快,突然转向离开自己稳定的行驶路线,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我们可以模拟一下紧急转向出现的各种可能。第一种:其他车道没有车辆,那驾驶员最好有高超的技术,不然很容易造成打滑侧翻。第二种:其他车道上有车,这也更符合实际情况,紧急转向容易和别的车发生碰撞,引发连串的事故。本来,驾驶员是被迫变线的,但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却都要负责任,因为交通安全法写的很清楚:改变车道的机动车辆不得影响在相关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正常驾驶,或承担全部责任。
换句话说,只要驾驶员变道了,引发的一切事故都是要负责任的,哪怕你是为了躲避别人乱开车的本能反应。如果你没有变道,就算和别人撞上去,那乱开车的对方要负全责。所以,从结果上来说,让道是极其不划算的,而且非常危险。最合情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先点刹降速,保持本车道,确保更安全的空间和时机,再做出最佳选择,这是驾驶员所能做到的,剩下的一半就要交给车辆本身了。
出色的主动安全配置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汽车逐渐从机械到机电一体化的进化过程中,安全性能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在的汽车都布满了各种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用来防患于未然。当然了,大多数品牌都是车价越贵,装备越多。不过,以安全闻名的宝沃汽车却没有把安全配置和价格联系在一起,因为,宝沃的车型全部标配了16项电子安全系统。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可以不要豪华的内饰,但保命的配置,才是真正的刚需。
这些配置中,EBP制动盘预填充系统、STC转向力矩控制系统可以提升制动和转向的表现,特别是,在紧急状况下,能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信心,其中,宝沃BX7的百公里制动距离仅仅36.28米,非常之优秀。此外EBD电子制动力分配与CBC弯道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两者都是ABS的附加系统,可以单独精确的控制每个车轮的制动力,提高急转弯中的刹车效果,减小侧翻和甩尾的可能性。
还有一项就是宝沃的四驱系统。现在国内路况越来越好,很多厂家SUV的四驱就是摆设,反正也没有太多机会使用四驱,殊不知良好的四驱系统也是安全性的一环。而且,宝沃的四驱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级车型,是真四驱。新车使用了电液结构的多片离合器差速器,可实现前轮95%-0%,后轮5%-100%的动力输出,而且有Elsd后桥限滑差速器,后面的车轮可以单独实现100%动力输出。在需要激烈驾驶或者路面湿滑的情况下,这样的四驱车一定会有更稳定的行驶表现,也就意味着更加安全。
高刚性车身是最后一道屏障
一款车,无论造型多么天马行空,内饰多么精美绝伦,配置多么丰富多彩,当事故不可避免的来临时,这些都帮不上忙。唯一能挽救我们的,只有坚固可靠的车身。
有很多汽车品牌在宣传时,是避免谈具体车身用料的。从最近一年的中保研测试结果就能知道,不少大牌为了利润不惜偷工减料,吃相实在太难看。宝沃虽不是销量最大的品牌,但却用事实告诉我们:一款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
汽车的车身是由多种钢材制造而成,包括普通钢材、普通高强度钢材、热成型钢材等等。高强度钢比重越大,车身当然更结实。以宝沃BX7为例,全车高强度钢使用比例高达79%,其中最高等级的热成型钢材使用比例达到了10%,主要分布在驾驶舱的A、B柱和前防撞梁等结构中。这种钢材的拉伸屈服强度达到1500兆帕以上,可以等效于一块硬币大小的面积承受2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这也是军用装甲车和航母使用的材料。
除了好钢,宝沃更是用德国工业4.0的最高加工标准来生产和制造。车身大量采用结构胶加强点焊,整车涂胶长度达32.36米,激光焊接提升强度超过30%。全车超过5000个合格的安全焊点,也让BX7车身扭转刚度超过23000N·m/deg,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双面镀锌和空腔注蜡工艺,使车身钢材的抗腐蚀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结束语:毫无疑问的,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性的汽车大国,马路上的汽车只会越来越多,出现事故的概率也在变大。大家都会选择做遵纪守法的驾驶员,但难免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方向盘,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但是万一,万一要不得已直面事故,也希望陪在身边的是一款像宝沃这样安全的汽车。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