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汽车主编:长安PSA股权转让时局解析

Image

长安与PSA当年(2011年)举办合资公司成立庆典时,广东省政府的领导在现场曾谈到:“这是标致第二次来广东,希望你们能做好”,时任长安汽车董事长的徐留平,大有“表决心”的回复,如今长安PSA走到这一步,不免让人唏嘘。对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特别邀请多位常年从事汽车产业报道的财经类媒体主编,深入分析涉事企业的未来走向及此事所反映出的行业现状。

近日,长安汽车对外表示,拟挂牌转让长安标致雪铁龙(以下简称长安PSA)的50%股权。整体来看,长安PSA亏损是长安汽车拟转让股权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入新资方,对长安汽车而言,更多的是可以甩掉这个“包袱”,轻装上阵。长安汽车的退出将严重打击DS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另有消息称DS品牌或将由宝能集团经营,对于接盘者来说,除了获得土地资源,工厂生产线设备也颇具吸引力。

长安汽车壮士断腕 DS倚仗输血难支撑

当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截断保命是明智之举,企业亏损相当于人在流血,不可不察。

对于长安汽车拟挂牌转让长安PSA股权一事,《经济观察报》汽车版主编王国信表示,长安PSA从建立到现在的8年间,共亏损近一百亿元。2018年起,为长安汽车贡献80%利润的长安福特也出现了亏损,这也决定了长安无力继续输血。

《经济观察报》汽车版主编 王国信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深以为然,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以及长安PSA、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基本上均处于亏损状态,而长安PSA也是其中扭亏为盈希望最渺茫的版块,所以长安汽车转让其股权是明智的,即使DS品牌一直扮演着“高档车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范文清在认同长安汽车对长安PSA项目失去信心的同时也表示,作为一家国有车企,长安此举也是响应当下国企混改、降本增效的号召,车市“寒冬”加速车企反思过往、重整待发,这对长安汽车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是件好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黄春棉则认为,长安PSA拟股权转让,凸显了该合资企业目前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发展窘境,其DS系列产品,从推向市场以来,一直“水土不服”,几乎没能取得任何市场声量。而此次引入新的资方,对长安汽车而言,更多的是甩掉这个“包袱”,轻装上阵。

遭长安汽车舍弃 DS品牌雪上加霜

长安汽车的“退出”(如引入最大股东,与宝沃模式相似),对于本就风雨飘摇的DS品牌来说,如同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中无炭反加霜。

范文清认为这会对DS品牌的在华发展十分不利。自长安PSA项目落地后,DS品牌的网络渠道推广和市场营销工作多由长安方面主导,今后若失去其助力,仅靠PSA方面支撑,短期内恐怕很更看到其回暖势头。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 范文清

王国信也表示,DS品牌在中国的起步并不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DS并不是豪华车品牌,却偏有一身“富贵病”。其起步前两年的增长本身就不具可持续性,后面的崩溃也属意料之中。经过这一番折腾,DS品牌已元气大伤,恐怕很难在中国东山再起。

这对DS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肯定有很大影响,杨小林认为,DS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基本上没有顺利过,这需要DS品牌重新思考或调整一下在中国的市场战略,长安汽车的退出将严重打击DS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执行主编 黄春棉

此番股权转让给了我们两点重要启示,黄春棉提到,一是外资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中国市场是同步的,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见多识广”,希望在中国“捞偏门”的品牌,将不会再有立足之地;二是长安汽车在高档品牌运营中,依然未曾有成功的突破,所以DS品牌在中国高档车市场很难再有翻盘机会。

受让股权引入新援 跨界造车胜算几何

即使DS品牌销量低迷,但其齐备的生产资质(包括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工厂生产线等硬件设备,仍然具有一定价值。此外,深圳市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土地资源也堪比“黄金屋”,但面对汽车制造业目前的“寒冬”,跨界造车的前景恐怕不甚明朗。

王国信表示,宝能接盘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宝能在观致汽车上已是“泥菩萨过河”,除非像恒大一样,通过别的途径来获得收益。如果地产商以“房地产思维”来做制造业,终究会出问题。当然,新造车力量的进入并不一定是坏事,李书福当年可以要一个失败的机会,房地产企业有权利试一试。

如果宝能接盘,除了获得土地资源,优质的工厂设备也可以用做“代工生产”,范文清指出,当前车市处于回调中,如何让一个年产能20万辆的汽车工厂运转起来,产生收益,是“接盘者”需要考虑的难题,期待房地产企业能给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冲击,促进自主汽车制造业换代升级,这比拿地更有意义。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总编辑 杨小林

杨小林表示,房地产与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前者偏向金融和政策属性,市场竞争并不像汽车行业那么充分,而汽车行业是一个极度重资产的行业,人才、资金、技术密集,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自身的壁垒和竞争优势,所以房地产企业跨界造车风险很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汽车频道)

相关阅读:

财经类汽车主编:紧抓”新四化”机遇 以国际化由大向强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202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