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见证历史 感悟生活 “50后”到“00后”的汽车印记 | 中国汽车报

Image

编前:辉煌七十载,多少国人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变革;又有多少人从汽车生活中获益。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筛选出与新中国共成长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中的代表,请他们讲述自己与汽车共成长的故事。

50一代:

从解放迷到汽车记录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王忠良,因火车写实钢笔画被熟知。不过,在王忠良的作品中,汽车亦是主要作品。他,因爱好汽车而想到记录,想到将记忆中的场景呈现在画作之上。在王忠良的记忆中,新中国汽车工业又是怎样的?

  在王忠良童年的记忆中,街道上行驶的汽车除了解放卡车外,还有诸多从东欧进口的汽车,以及解放前留下的各类军车。王忠良告诉记者,在孩童时期,他便喜欢绘画,喜欢将所见的交通工具记录下来。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忠良参军,并在军队考取了驾照。那时他所在的司训队有解放卡车和BJ212吉普车,王忠良执意选择了解放卡车。因为他觉得那才是记忆中汽车的样子。

  在王忠良看来,中国汽车工业一路走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最初解放卡车要每天加热水温缸、用摇把启动,到如今智能驾驶已成为较为普遍的配置,中国汽车工业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进而根据国内消费者实际需求实现突破发展。

  关注汽车的同时,王忠良将绘画的爱好也坚持了下来,并小有成就。他精于写实钢笔画,以汽车为绘画素材时,这类画作必须要反映汽车的透视结构,力求精准,更要将车辆的姿态,周边的场景进行描绘。从最初记录记忆中的场景,到后来搜集老照片,进行绘画创作,在王忠良心中,有着一种不同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中国汽车工业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且将自身对于车辆的思考、感情融入其中,让创作更富有生活感,让公众因他的作品而引起共鸣。

  王忠良在创作前需要对车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解,准确地在画作中呈现车辆的状态,这才是写实钢笔画的要义。他说:“画汽车不难,难的是准确地呈现车辆的原始状态;要让观者感受到车辆的生机。”

  如今,王忠良以交通工具为主题的绘画已超过万余幅。他说,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够赋予过往中的汽车新生命。他会怀着敬畏之心,记录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60一代:

老车迷终圆汽车梦

  杨永,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邻居和同事都喜欢称呼他“老杨”。老杨在2018年终于购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当记者问起开上车的感受后,他只回答了两个字:“幸福”。

  作为“60后”,老杨小时候对汽车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对汽车第一次有印象还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放假,家里没有人看管,只能跟着父亲去单位上班,由于父亲上班距离远,每天必须要坐公交车去单位上下班,那时候对车的印象就是每天有很多人坐车,每一辆公交车都很拥挤。“现在我已经想不起来坐的是几路车,但对那段时光却印象深刻”。

  老杨1984年到银行工作,起初在信贷部,那时候如果出去跑业务,自行车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给信贷部配备了一辆面包车,那个时候如果单位给一个部门配车,那一定是很风光的事情,代表了这个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是绝对数一数二的。与此同时,汽车也逐渐成为接待领导和客户的工具,接待车辆的档次会与被接待人员的地位相匹配。老杨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在高档进口汽车十分稀有的情况下,汽车成了最能代表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那个时候拥有一辆汽车要比有一套住房风光得多”。

  2000年以后,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老杨单位里开始有人拥有了自己的私人轿车,聊车成了同事间的新的话题。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汽车和计划购买汽车。到了2010年,单位里90%的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没车的人反而成了少数群体。起初老杨对汽车的功能认识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杨对汽车的感觉也从代步工具逐渐演化成提升生活品质的寄托。2018年,老杨也终于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车虽然不贵,但确实能感受到拥车生活方式的改变。

  用老杨的话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让我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多了几分幸福感。”

70一代:

见证汽车大变化

  天不亮,安徽人张卫东就摆放货物准备开始一天的营生,“勤劳”是他来北京18个年头的座右铭,已拥有一儿一女的他,脸上虽然饱受岁月的侵蚀,却还是希望别人能称呼他“小张”。

  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数众多的群体,个体经营户是这类人的标签,但是小张告诉记者,靠劳动吃饭永远不丢人。说起和汽车的关系,普通话不太标准的他有些激动,因为汽车就是他安身立命的重要伙伴。

  初中毕业后,在家里人的支持下,凭着对汽车的爱好,小张进了技校,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他的安徽老家,街上跑的汽车并不多,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黄色“小面”——天津大发。这款车既能拉货又能跑出租,那时能开上这款车的人,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后来合资车型的出现,凭借舒适度和使用性能挤掉了“小面”的份额,老家的大街上,合资品牌车型越来越多。特别是,丰田皇冠的出现,在小张看来,将汽车产品品质提高到了更高的档次。这是小张在安徽老家做汽修工时的见闻,受此影响,当时只有不到20岁的小张,已经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来到北京后,因为生计原因,小张放弃了原来的汽修工作,开始干起了小超市,日复一日起早贪黑,让勤劳的让他在来到北京五年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当时才成家不久开着车和爱人过年回家,别提多高兴了。

  最近,小张又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比较,他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低;二是近年来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发展很快,技术不逊于合资品牌产品,这让小张有了换车的想法。

  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小张希望能有更大改善,记者告诉他这需要时间,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怕晚,我的生活是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自主品牌汽车也一样能越来越好。”

80一代:

汽车开拓大眼界

  “80后”的何淼是地道的北京人,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工作多年的他看起来沉稳干练。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汽车的故事。

  “谁不爱车呢,我们那一代较早接触汽车,就连小时候家里的玩具也都是汽车模型,但是具体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还是这十几年的事儿。”小何说,“记得我小时候,北京三环外还算郊区,道路不发达。那时候街上的轿车大多是俄罗斯生产的伏尔加、拉达等,有些车外形比较独特,每次一出现都能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这是我小时候第一次对汽车的印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车型进入中国。在90年代,拥有桑塔纳就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再到后来,街上越来越多的奔驰、宝马,也着实开拓了我的眼界。那时就觉得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小何向记者解释道,对于汽车生活的变化,“80后”算是感受最深的一代,他们经历过汽车产品匮乏的时代,也经历过车市百花齐放的高速增长时代。

  “如今,汽车已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我选车也理性了很多,不再去追逐品牌和动力,更多的是选择安全和更好的体验。另一点变化就是,我曾经认为只有外国品牌的产品,品质、配置等各方面才能让我放心。但现在从内心觉得,自主品牌产品这些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车型在外观、技术、配置以及安全上都让人满意。”

  结束采访后,小何告诉记者要去接孩子放学,记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有所感触:“80后”如今已经成为汽车市场主力消费群体,他们的选择更加务实,行业才不会浮躁,中国汽车工业才能越跑越快。

90一代:

伴随汽车成长

  作为本次采访中惟一的女性,刚步入社会工作的鞠姜在面对采访显然还有些不习惯,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她逐渐放松下来。个性张扬、追求时尚从来都是“90后”的专属名词,在一场思维跳跃的谈话中,鞠姜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汽车生活。

  “小时候觉得汽车是一个庞然大物,小区里会停各种小轿车,身边有车的家庭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我记得家里的第一辆车是黑色帕萨特,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每天享受着爸爸车接车送的待遇。那时候对车的品牌并没有太多认知,只是单一地从车的颜色以及形态来区分,黑色、白色,大车、小车等。上了初中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周围的汽车款式也越来越多,慢慢也认识了一些品牌。”鞠姜说。

  大学毕业后,鞠姜选择留在北京发展,她的日常生活丰富多采,到了周末都要与朋友相约去北京周边走走,租车是她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鞠姜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她认为,车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有时候也是一种成长的体现,这种成长是一种身份的转换。小时候觉得车是大人的专属,开车去上班,开车去接送孩子,是生活必需品。但是现在,在自己工作以后,甚至是有了车之后,才发现车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提醒着你:你长大了,需要对自己负责也需要对家人负责。

  在选择购买汽车上,鞠姜第一反应就是外观要好看,颜值的高低决定着让她想不想去了解这款车,随后作为女生则更喜欢内部空间大,看起来实用的SUV,这样才能满足日常旅行和家庭所用。

  “90后”在汽车选择和品牌认知上已经非常成熟,即使是汽车“小白”也能谈得头头是道,他们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汽车有不同的审美观,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汽车发展拥有无限可能。

00一代:

渴望低碳生活

  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刘彦佐,今年如愿的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师范院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结束完军训的他还有一些兴奋,他的汽车生活虽然故事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

  上小学时,他居住的城市汽车不多,街道上都是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那时不会出现道路拥堵的现象。但是从上初中开始,街上的轿车逐渐多了起来。那时候,家中还没有车的他,对于小轿车很向往,舒适的座椅和宽敞的空间,让他爱上了汽车。

  初中某一年暑假,他还和跑货物运输的父亲跑了一次车,真切地体验了父亲平日养家的辛苦,一次长途跑下来让他对车又有了新的认知。他告诉记者,小轿车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方便,但跑货运让他知道,汽车不仅是丰富了家庭生活,更是一些家庭养家糊口的必需品,必须对此心存敬畏。

  当记者问他未来如何选择自己的车时,他告诉记者一定会选择新能源车型。其斩钉截铁的态度让记者诧异,原来在他所生活的城市以前污染比较严重,这些年经过大力整治,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这也让他萌生了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念头。他还告诉记者一个秘密,毕业了想回家乡当老师,他想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环境下教书育人、传承知识,到了寒暑假就开着车带着学生好好走一走祖国的大好河山。

  对于“00后”,汽车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也正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汽车,汽车才能在每个人心中被重新定义。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智能终端,还是节能环保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第一汽车影像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70年描绘汽车社会波澜壮阔成长史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风雨70年 汽车品牌竞风流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经典车型与时代同辉映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付炳锋:希望汽车强国梦尽早实现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张爱群:不忘初心——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中国汽车内燃机产业:风雨向上敢担当 | 中国汽车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廉玉波:让中国汽车工业不再跟随世界的脚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孙志洋:发扬红旗精神 不负国人期待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谭本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是竞争力最大源泉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张华:自主品牌要坚持技术先导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胡汉杰:掌握核心技术才有更大话语权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吴卫:政策变迁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张书林:以史为鉴 启迪未来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艾德昆揭秘:东风双飞燕标志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袁昌伟:一切为了首都的蓝天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自贸区扩容助推汽车业高质量国际化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瞿汝彪:无轨电车与铁皮桶的故事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李大开:筚路蓝缕启山林 45年情未了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郭孔辉:我的心始终与中国汽车事业一起跃动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李中康:我与新中国汽车事业的不解情缘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黄振华:我们是大型客车底盘设计国家队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走进新时代 中国重汽与国同梦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陈光祖:化不开的汽车情结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郑焕明:从业三十载 风雨兼程路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李大开:筚路蓝缕启山林 45年情未了

◆献礼70年 奋斗新时代 || 张书林:汽车产业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

文/摄影:吴戈、马越海编辑:林扬版式:王琨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054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