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桐庐 ——

1.【行程数据】

浙江桐庐(12:31从先锋云夕图书馆出发,@62037km)→江西景德镇乐平(17:52到宾馆,@62351km)

全程:314 km

均速:63 km/h

油耗:5.7 L/100km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2.【特别鸣谢】

感谢淘车顾问周全一家当晚盛情接待,实在不好意思,年后还要把周全拐骗到重庆站去当顾问头子,离他爸妈就更远了……还望西南诺粉多多支持全哥。

3.【游历见闻】

第二天全哥带我们一家驱车60km,去逛了瓷都——景德镇,还事先约好了美女讲解员,不错!一天下来所见颇多,涨了不少知识,我就拿其中一个来聊聊吧,看看一个瓷器背后藏着多少故事。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景德镇博物馆里有很多瓷器,价值从几千万到几个亿不等。其中有个大缸,既不精美也不华丽,一幅貌不惊人的模样。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这个大缸其实是皇室奢侈品,虽说奢侈,但究其用途也比较low,主要是用来储水,方便平时使用,省去每次用水都要去井里打之烦恼;也有人拿去装米、养鱼、种莲什么的,或是放在王爷府门口点长明灯(里面放很多油)。

嗯,说到长明灯,于是有帝王想到了在自己的墓葬里也放几个这种缸做的长明灯,用途倒不是给自己的墓穴照明,而是消耗里面的氧气,其主要目的大家自然就能想到了哈~很聪明的办法!细想也算一种轻奢了。

这样的大缸在当时是十分考验手艺的,废品率极高!比如因为器皿巨大,不能采用我们在商场工作室里见到的那种在旋转盘上捏泥巴的方法制作,必须由好几部分拼合成胚,每一部分的尺寸和曲率必须天衣无缝,精确计算过才能浑然一体;另外,因为缸大壁厚,在泥胚干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外面的干了,里面的却没干的情况,而导致裂口,那就必须在合适的季节,精心设计外部条件来进行干燥;此外,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器皿巨大,各个部位的温度场就很容易出现不一致,而导致变形“失圆”,控制窑温和分布又是一大难题。

以上都没有提及每次工序间的半成品移动和管理,我想这些过程一定有不小的损失。因为就在当天下午,我家女儿亲手体验给毛坯上色时,我才发现土坯竟然如同饼干般脆弱,好端端地拿着,都可能一不小心就碎成几块。那么这么大的毛坯,往地上一放,边缘磕掉点肉简直太容易了。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据讲解美眉说,一批烧制品里也不一定能出一个成品!一百多个缸不是捏完造型就送去烤了,而是各个都需要走完每一步工序,包括绘制青花长龙图案,最后一步才是送去烤,然后才知道有没有合格品……可见,烧制大龙缸,对工匠们是多大的折磨。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上面这个由碎片拼合的龙缸,可不是把一个龙缸砸碎了再去拼起来哈,这些碎片来自好多个不同的龙缸,是一个民间爱好者多年搜集多个龙缸的碎瓷片后,苦心挑选、切割,拼合后捐给博物馆的。

参与拼合的瓷片图案笔触不尽相同,颜色深浅有别,所以的确不是来自同一个缸体,单拼合比对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这些碎片组成的图案衔接却惊人的连贯,如出一辙。这些匠人怎么就能做到徒手绘制这么多个龙,每一笔基本都画在同一个地方,且几乎一模一样呢?堪称非凡之作啊!

接下来该聊人物了。万历年间,皇上要求景德镇工匠赶制大龙缸,并派太监潘相督管此事。潘相见工匠烧造许久,终无一器成矣,着急得要死,加倍逼迫和残害陶工,包括鞭打和饿饭等手段,并扬言在规定期限内如不能完成任务,就视为违抗圣旨,要全体斩首。

有个年轻的工匠叫童宾,自幼随师父学习陶艺和烧造,此人性格刚烈,早就对官吏们忍无可忍,于是在烧造时跳入窑中,以骨做薪,化为灰烬。第二天开窑一看,竟然烧制成功了,总算有了可以交差的龙缸,所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但是童宾的死,让所有工匠义愤填膺,全镇组织暴动,烧毁了当时的税蜀和官窑工厂,太监只能惧怕而逃。后来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御器厂旁边为童宾立祠,并号之为“风火神”,所以民间也尊童宾为“窑神”,每次烧制之前都要拜祭窑神。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这里又需要引出另一个人,钦差大臣——唐英。雍正六年,唐英奉旨前往景德镇御窑厂,参与生产管理和品质监控。

窑神童宾事迹的官方记录多出自唐英笔下的《火神童公传》,传记中,唐英对童宾的勇敢给予高度评价,“神之死也,可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但唐英本人怎么也没想到,他死后会成为新一代的窑神。

据记载,唐英本来就懂陶艺和图案绘制,他在景德镇的头三年,闭门谢客,把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花在一线,和陶工们一起研究技术和工艺。唐英晚年时,已经帮助御窑厂搞出数不清的技术创新,并对国外的一些技术做了破解和升级,仅是颜色釉这一领域,就有57项创新,很多技艺现在仍在使用。他还把这些技术总结成资料,成为陶瓷文化传承的宝贵文献。这一习惯,我可以说,目前国内很多汽车领域技术人员都是欠缺的状态,至今仍在不断导致研究成果和半成品技术的“失传”。

唐英对陶工非常关心,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实打实地开展扶贫救弱。让病者有钱投医,让亡者有棺下葬,让背负债务的工匠可以预支薪水,让优秀的工匠有大房子住。

乾隆八年,当地饥荒,朝廷拨款赈灾,但遭投机商人垄断贩卖粮食,导致景德镇米价暴涨三、四倍,陶工和家人们顿时面临饿死的窘境。唐英上奏千字折,求皇上开恩关心此事,结果乾隆批复四个字“该部议奏”,就是说,你去找应该管理此事的部门协调,其实正是这些部门不作为才导致目前的状况。唐英无奈,东北人的性格,豁出去了,便擅自挪用官窑的公款买了粮食发给窑工。

景德镇能有今天,其实唐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可以说如果派来的人不是唐英,可能景德镇没有今天。

1756年8月24日,唐英因病医治无效,在景德镇辞世,享年75岁。有人说,景德镇最精致的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果然唐英之后再无来者也。

唐英之子请江西巡府代为上奏报丧,并替家父详细上报了公款明细账目、原料、成品、在制品的数量和封存状态,递上官印。然而,乾隆在这份奏折上只批阅了一个字:“览”。

4.【写在后面】

写到这里,2500多字,总算把博物馆里的一件瓷器后面的故事简单说了一下。

中国的历史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蕴藏浩瀚。有人说世界很大想去看看,我倒是觉得能在有生之年能把中国走遍看遍,亦知足矣。

5.【花絮】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博物馆门口停车时,老远听到一台柴油开迪开过来,哥们下车也看着我们,开途安的和开开迪的,都是很容易能看对眼的。一看就知道都是爱车人,都是识货的,所以车主跟我们聊了几句,他从广州开过来的,几十万公里了,综合油耗5.x,也没啥毛病,神车啊。)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这些白粉一样的砖块,是观音土,也叫高岭土,是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饥荒年代没有吃的,很多老百姓就靠吃这个果腹,结果就是无法排泄腹痛而亡)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八千里西南自驾(3)——景德镇【诺总随笔】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496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