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不仅沃尔沃,其余BBA以外的豪华品牌,都是很难成为主流。豪华车领域固化得很,BBA车型实力很多时在同级里并不强,甚至偶有失水准的情况,但套上车标后,它们依旧能成为一哥。

很现实的一点,非BBA以外的豪华品牌,都被冠以“二线豪华”之名,头三名只在BBA之间易手。反观普通品牌,虽然消费者对品牌印象也有不少僵化,但多年来排名也可以看到不少你上我下。

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回答里有大神提到沃尔沃没D级车,所以品牌号召力上不来。D级车确实能巩固一个品牌的江湖地位。当年雷克萨斯就是靠LS打开市场,但如今这招不太奏效。

捷豹有XJ,现代有雅科仕,凯迪拉克有CT6,它们都是D级车,但品牌仍不见被广泛认可。包括雷克萨斯LS,这个系列存在感很弱。

沃尔沃还有一个难成主流的地方,就是审美太有性格。我个人非常喜欢性冷淡风,所以对沃尔沃内饰设计毫无抵抗力。

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可是从身边人情况来看,不接受多于接受。没错,知乎里自晒的装修看到很多走简约风,但别因此以为这种审美在中国属于主流。

==========================================================

讨论完沃尔沃难成主流的原因,再顺道谈一下沃尔沃的安全,以及驾乘方面的造诣。

沃尔沃的卖点是安全,在被动安全方面,确实强于业界水平。举一个例子,就是美国IIHS刚加入25%偏置撞击测试的时候,包括BBA在内的一众豪华品牌撞出很差的成绩,但沃尔沃S60依旧能拿到good的成绩。

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很多豪华品牌在碰撞安全方面的投入点到即止,即拿到五星就算数。因此考试题目稍微一变,它们就立刻露馅。这个不能怪厂商,你默默投入更多进去,你都是跟人家一样叫做碰撞五星。在消费者眼中,你们是没差别的。

沃尔沃就不同,不断钻研安全,一些测试不涉及的部分,也会将它做好。顺道一说,留意一下IIHS,对安全肯默默下苦工不仅限于沃尔沃,平民品牌里本田和斯巴鲁也有类似精神。当然啦,中国版本是否缩水,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不过进入主动安全时代,沃尔沃优势不明显。更多主动安全方面的技术,是由奔驰率先应用。去到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只能说在被动跟上步伐,对整个业界没有太多牵引作用。

所以你会看到,沃尔沃近年宣传不再拘泥于安全,会扩展到跟健康相关的地方。例如车内金属抗过敏标准,座椅保护脊椎,以及车内空气如北欧等。于是有人调侃,买沃尔沃的人都比较怕死。

接着说沃尔沃的驾乘感。国内现售S60L、S90L,以及进口V90 CC,属于较为原汁原味的沃尔沃。所谓原汁原味,说白了就是欧洲味明显,不适合中国路况。

以V90 CC为例,悬挂非常刚硬。国内很多城市大搞基建,会遇到不少被弄烂的路。V90 CC悬挂对烂路的处理过于硬碰硬,加上座椅也非常硬,冲击大到让人很难放松。

可是跑到高速路的话,V90 CC这种硬悬挂又能让车身平稳,稳得想去超速驾驶,这时你能体会到工程师的用心良苦。但对于大部分中国用户,能快速移动的时间,在整个开车生涯中,不超过10%。

通常听到悬挂硬,就会想到运动调校,可是V90 CC和S60的转向比例都很迟缓,整台车驾驶起来会觉得挺沉闷,V90 CC甚至会给人笨拙感。S90L在驾驶感上有进步,但依旧谈不上好玩。

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以中国买家普遍口味来看,上述几款车既不舒适,又不运动,很难理解沃尔沃想追求什么。考虑到沃尔沃所在的北欧,又能一定程度理解这种调性。在冰雪环境下开车,操控太机灵,不一定是好事。我曾去过芬兰出差,宝马在当地较为罕见。包括曾以操控为卖点的萨博,日常状态下驾驶,整台车也是很收敛,不会让你跃跃欲试。可是这种调性放在中国,就有点莫名其妙。

虽说吉利很早就收购沃尔沃,但早期吉利话语权很低,沃尔沃依旧我行我素,没太多考虑中国买家的口味。吉利能对沃尔沃施加大影响,估计就这几年的事情,尤其是有领克之后。于是沃尔沃一些最新的车型,会发现设定比以往讨巧。

沃尔沃和奔驰宝马奥迪的差距在哪?

例如说最新的XC60和XC40,两台车悬挂不再是那种无情的硬。软化后换来很好的滤振,行驶起来更容易讨得中国买家欢心。操控有一定牺牲,例如劈弯时侧倾很大。可是以日常节奏转弯,能感受出沃尔沃对“灵活感”三个字做了很多优化。可以说,沃尔沃底盘在豪华车里功底不深厚,不像宝马和奥迪,时不时能做出舒适和驾驶同时高分的车型。

但毕竟中国用户没几个开得那么硬核,你针对他们常用速域优化好就够了。总好过沃尔沃之前的车型,调校跟中国需求南辕北辙。其实最近很网红的领克,01和02在调校上,跟沃尔沃新XC60和XC40很类似,都是吃透了中国买家的驾驶习惯,然后投其所好。这个其实是好事,曾经的观致,就是不顾中国用户需求,硬搬欧洲调校,而被大家认为曲高和寡。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575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