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车车辆检查注意事项:
1,【避免库存车】
提车时尽量不要购买出厂日期较为久远的车辆,尤其是出厂半年以上的车,车辆长时间停止不动,对于机油的性能衰减,橡胶制品的老化都是促进的作用,所以,在新车库内打开新车大门后,检车车辆铭牌的出厂日期,选择离提车日期近的车辆购买。(不放心名牌,可以选择好新车后对照新车合格证的出厂日期)。
(1).里程表公里读数:一般为20-80公里,看水箱散热片有无杂物、座位保护包装及车头塑料纸是还完整、车内乘驾位及仪表等是否有污秽物。
(2).查看时间:提订车时,要注意看出厂日期(必须是半年内生产的),如和提车日期相距时间过长,此车可能为展示车,(放在展览大厅供客人展览)或试驾车。
(3)对比时间:提车时记得索要生产日期和运输日期,详细对比所提车辆。
2,【发动机】
启动车辆前,检查玻璃水,机油,刹车油,防冻液是否亏欠。检查完毕后启动车辆,看看是否有缺缸的故障现象,如果启动后发动机抖动厉害,不排除有缺缸问题发生。(夏季提新车,可以尝试二次启动,如果二次启动无问题,则不用担心缺缸问题,温度较高造成的气阻现象,所以不用担心!).
3【电气设备】
提新车一般是不可以路试的,所以原地启动后,可以顺便检查一下车辆的电气设备,小到音响设备,大到车辆的远近灯光(需要销售顾问帮你检查,你在外面看灯光即可),尽量都试一遍,真有个烧保险或者其他的小毛病可以现场消除。
4,【外观检查】
车辆外观检查最好在确认其他项目没问题后进行,让顾问将保护膜撕掉(没有的绕过),冲洗车辆后,检车车辆的外观是否有划痕,从车头或者车尾看车辆的棱角和腰线、肩线等位置是否有凹陷,检车无误后,看看胎压是否正常。
5,【随车工具】
通常来说,随车是不会配备灭火器的,所以提车时您也就别惦记这个了,就算有,这东西也是有保质期的,该换还得换,否则压强就不够了!
随车工具每个车型都不同,建议将三脚架还有千斤顶和其他小工具凑齐了拍个照片,挑完车后到办公区跟随车的手册核对数量就行了!
6,【合同签约】
到了合同签约这一步,买家要记得自己挑选车辆的VIN码,通俗的说就是大架子号,记不住就拍个照片,然后等着销售顾问将销售合同填好后,对着每个项目核对就好了,记得买车的价格、购置税、保险、验车费用是否与当时约定的价格一致,如果是店内负责代验车,需要标明:车辆的购置税、保险两项多退少补,如果自己验车和上保险,这两项可以忽视。
7,【开具发票】
销售合同确认无误后,就是交钱的过程了,由于银行对于信用卡的费用调整,一般4S店是不允许用信用卡缴费了,通常来说买车时只支持一张借记卡买车,如果是两张卡有可能面临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买车钱最好将车款汇聚到一张卡内,携带现金的车主最好保管好自己的现金,防止丢失。
(1). 购车发票(记住一定是购车专用发票,共三联,要确认其有效性)
(2) 车辆合格证(合格证是汽车另一个重要的凭证,也是汽车上户时必备的证件。只有具有合格证的汽车才符合国家对机动车装备质量及有关标准的要求。)
(3). 三包服务卡保修单(出现质量问题时的三包维修凭证)
(4) 保险合同正本和副本(大家都懂的)
(5). 交强险合同正副本(国家实行的强制保险)
(6) 车架号和车辆识别代号(上牌需要交给车管部门)
(7). 车辆使用说明书(就是操作手册,建议大家拿回去之后还是要翻开看一看)
(8). 核对铭牌上的排汽量、出厂年月、车架号、发动机号等内容,合格证上的号码必须要与车上的发动机号、车架号一致。
【如何看生产日期】
(1)完全可以从车的车架号也就是大驾号号上看出来,我试着说一下,我的表达能力差得很,你们都看这么长了。看得懂就看看~看不懂就意会哈!!大驾号都是17位。所有车的大驾号都会在前挡风玻璃的又下角,这个就相当于人的身份证,就跟我们看身份证就能看出来出生日期一样!看这个十七位的第十位也就是倒数第八位。10年以后买的车都会是字母。10年以前的车都是数字!这个字母在英文字母表排顺的位数减去1就是生产年!比如说是A的话排第一位减去1就是10年的车,D的话排第四减去一就是13年的车!如果是数字,是几就是0几年的车!
(2)还有就是看玻璃的生产年月,这个也挺有意思的,假如你知道了这个车的生产年月,发现玻璃的月份比这个车的生产年月晚的话,这个车的玻璃就肯定是换过的。不管是新车老车这个都一样,月份是这么看的:以一台14年出厂并上牌的轿车为例:玻璃上….4表示年份,黑点在4前,表示上半年生产,计算公式是“7 – 黑点数”,例如车玻璃是….4,就应该是7-4=3,所以这块玻璃应该是2014年3月份生产的;如果黑点在4后,则表示为下半年生产,计算公式是“13-黑点数”,如“4…”,表示该车玻璃是13-3=10,就是10月生产的。
所以有许多看二手车的就是看你玻璃的生产年月看你有没有发生过事故,换过玻璃!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