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able runabout-vehicle,从这几个单词字面上的意思,我们不难理解它代表着舒适、轻便的交通载具。如果不点题,有谁能想到CR-V正是这串英文单词的缩写?它重新定义了越野车,引入“城市SUV”的概念,开创了全新的细分市场,至此,多功能家用SUV开始步入我们的生活,更有了现在百花齐放的盛状。
作为合资品牌的首款城市SUV,2004开始,东风本田CR-V正式在国内诞生,由东风本田引入的城市SUV车型——CR-V开始在国内销售,为如今热火朝天的SUV市场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为当下合资紧凑型SUV的常青树,2004年至今,CR-V在国内累计销量近200万辆,拥有近200万用户,成为城市SUV的标杆车型。在CR-V诞生的24个年头里,全球累计销量已达1100万辆,如此辉煌的成绩拥有每分钟卖一辆车的硬核实力。对于CR-V,我们一直很好奇,它究竟凭什么能缔造出长盛不衰的盛世景象?
1995年,本田第一代CR-V正式在北美诞生,对于当时看习惯了粗糙与硬朗的越野车而言,CR-V犹如外来物种,与糙汉越野车的固有形象大相径庭,好比铁汉走起柔情路线,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但事实证明,本田的猜想是正确的:95%的用户他们并没有野外越野的需求,覆盖绝大多数的用车场景则是市区。
第一代CR-V
至此,本田CR-V所背负的使命则是为用户带去更加好用、更加舒适、更加节能、以及有着不错装载能力的多功能运动车型,既满足用户市区出行,又能满足忙中偷闲,来一场野外的自驾游玩,这一切成为当今对于SUV用途的美好遐想。
第二代CR-V
2002年,第二代CR-V海外上市,在2004年,该车正式被引入国内,由东风本田实现国产,让大家开始拥抱对城市SUV的期待。上市后半年多时间就获得0.67万台新车的销量,要知道在2004年,国内乘用车全年总销量才刚突破300万辆,而作为全新车种,售价超过20万的CR-V来说,还有那么多人为这“奢侈品”买单实属不易。比起第一代车型,第二代CR-V运用了更多圆滑的线条设计,进一步弱化越野车方正的造型,让城市越野车有了清晰的豪华感雏形。如果说轿车的尊贵、典雅与气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城市SUV也开始有了对“质感”的定义,也逐步摆脱传统农用车、越野车的廉价身份。
第三代CR-V
2006年,海外第三代CR-V如期而至,在2007年,国内也开始上市全新一代的CR-V。虽然底盘和整个动力总成跟老款相比并未作出太大的调整,依旧维持了2.0L和2.4L的发动机,但是i-VTEC汽油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跟升程技术,让新款车型在动力上以及油耗上有着不错的表现,在市场中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卖点之一。
如果说前两代CR-V是对过去越野车变换全新形态的努力,那么第三代CR-V则真正实现了对“城市SUV”的定义,也开拓今后CR-V每一代车型的核心设计理念。
2007款CR-V一改对方盒子造型设计的审美,不管是更加大气的前脸风格,还是更加流畅的车身线条,亦或是内饰的温馨以及豪华感的增强,城市SUV本该有的模样在它身上被落实。CR-V进一步刻画出对“美”且“实用”的描绘,而客户的选定范围也不再被男士占据绝大部份,女士也成为该车猎取的对象。
与此同时,低于20万起售的它进一步拉低了入门槛,让“性价比”更突出,市场开始出现抢购的现象,一度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或许是本田也始料未及的情况。
当年CR-V的热销情况堪称史无前例,很多用户宁愿多加2000元、3500元,甚至2.5万元,也只为求得一车,加价跟排队的购车场面丝毫阻挡不了国人对该车的喜爱之情。市场从来不缺少购买力,缺少的只是在对的时机出现对的产品,而CR-V用自己一步一脚印的成绩告诉大家,它正好就是在最佳时机出现的最佳产品。
第四代CR-V
相比起2004年CR-V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2007年的无所畏惧,这期间历年销量从0.67万台到4.57万台呈指线性增长。在2009年的单车销量直接破10万台,并在第四代以及第五代车型的到来,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市场增长跟热度,成为合资紧凑型SUV的“明星产品”,CR-V它到底有什么能耐?
从1995年第一代CR-V的诞生,到2017年第五代CR-V的持续热销,CR-V成功走过了24载,作为一款全球战略性车型,CR-V的成功绝非偶然。世界上从不缺少一台全新的SUV,缺少的是敢于打破常规,立足于创新的产品,而CR-V则是给了市场一个全新的方向,精致、舒适、大空间、节能等特性成了用户更为看重的需求点。因此,CR-V的成功被众多车企所效仿,促就了如今SUV细分市场百家争鸣,争奇斗艳的大环境。
论设计,CR-V更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对于一款缔造了城市越野车的产品而言,CR-V正是凭借着设计上的创新跟大胆,率先打破了大家对越野车故有的印象。它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享受着先人一步而带来的甜果,它的设计走向不再神经大条,开始倾向精品路线,不再用纯粹的硬直线条来表达一台越野车的基本诉求,有时曲面与柔和的线条搭配,反而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感。
所以,在过去的5代产品中,CR-V的设计更加追求普世审美价值,一点点摒弃“大块头”的“愣头愣脑”思路,企图开辟更加柔美与大气的新方向。论设计功力,CR-V并不能达到百万级的水准,但是在紧凑型SUV里头,它无疑让大多数挑剔用户感到满意。
论空间,CR-V同级难寻对手。对于一台必须满足家用外出的多功能汽车而言,空间的利用率跟灵活性是一大考验。就拿2019款CR-V来举例,可能4585mm的车长跟2660mm的轴距相比起RAV4(长:4600mm,轴距:2690mm)等对手来讲并非有优势,但素有“空间魔术师”的本田在掏空间上所花的心思只多不减。
CR-V拥有着同级中称得上优秀的后排空间,即使个头是180cm的成年男子,后排对于头部以及腿部的空间丝毫不会有压抑的情况。后排座椅除了可以进行组合变化之外,全平的后备箱表现对物品的容纳度很高,行李箱进深达到960mm,日常装载能力值得肯定,而购买CR-V的用户对于空间的看重让它赢下了又一个良好口碑。论发动机,CR-V不会让人失望。“买本田送发动机“这本是一句网络俗语,但它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则是用户对于本田发动机的认可。动力强、稳定性好、燃油经济性高等美称无不是大家对它的高阶评价。
就拿地球梦1.5T发动机来讲,这台属于L15B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除了能够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还进一步提高了燃油经济性。193匹马力,243牛·米的扭矩,在2000转即可输出最大扭矩,让其低扭表现更强劲,热效率高达38%。
VEDC气门升程技术的加持,可以让发动机在低负荷状态下,实现对排气门升程的缩小,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高负荷的状态下,增大排气门升程,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提高动力的输出。并在多空缸内直喷、水冷式排气歧管,油冷通道活塞等技术的运用下,也提高了发动机的雾化效果跟高压缩比等能力。
而L15B系列的1.5T发动机还被思域、杰德、雅阁、冠道等车型采用,可以说这台发动机养活了本田家族的半壁江山,也成就了在动力性能跟节能上的新口碑。论实力,CR-V是一款综合体很强的产品,只要保持在同级中无法被取代的优势,它的能力向来毋庸置疑,它有对手,但难以被取代。
凭借着比RAV4等车型更早地进入国内市场,并开创了城市SUV概念的先河,CR-V早期为自己赢下了不少用户。而靠产品说话的它更是为自己攒足了口碑,并在口口相传之中,CR-V成为这个级别最炙手可热的车型。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让CR-V分到了第一杯羹,引来的蝴蝶效应,打开了如今百花齐放的SUV市场。
也正是从CR-V正式国产开始,国内SUV市场开始了更多的探索,人们的思维也不再局限于之前专业SUV粗犷的形象,开始更多地关注起实用性更强的城市SUV。随后,大众途观、福特翼虎、起亚狮跑/智跑、哈弗H6等等叫得上名头的SUV车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开启了城市SUV大爆发的时代。
要知道,2006年,中国SUV年销量仅23万辆,到2017年,就突破了1000万辆,发展之快让世人不禁咋舌。作为城市SUV这一风潮的引领者–CR-V,无疑居功至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CR-V在这20多年时间里,接受过不同寻常的挑战,却也一路高歌,不曾低头与折腰,佩服它前瞻性以及打破市场常规的勇气之余,也着实欣赏它百折不挠的毅力。当然没有硬实力,这一切都是空谈。
而就在号称车市最大寒冬的今年,上市许久的现款CR-V在众多新车的冲击下,仍稳固在合资SUV年销量前三,这非常不容易,稍微分析下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是今年经济下行,购车者的大件商品消费会更为谨慎,相比新车型,买个口碑好的产品更为可靠;二是价格优势,同为日系SUV代表,CR-V的起步价(16.98万起)比起RAV4(17.48万起)、奇骏(18.88万起)等车型更低,这已经足以给潜在用户更好的先入为主印象,让CR-V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三是CR-V虽然未换代,但综合产品力非常强,1.5T高功率发动机仍然具备同级压倒性优势,再加上完全不虚竞品的配置,进一步让CR-V摘得高性价比车型的头衔。
当然,CR-V接下来会迎来更多强有力的对手,比如孪生兄弟皓影、RAV4的同胞姊妹威兰达等等,它们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入局,能否对CR-V造成影响?教授倒挺期待这一场新的紫禁之巅战役。
有句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世事无常,这句话用在汽车市场更是贴切,因为我们目睹了太多看似美好的车型昙花一现的经历。但CR-V是真的打破了这一铁律,持续热销了近25年!而且在全球重要市场中都获得了极佳的声誉。
保持着对消费者诉求的敏锐洞察,再不断升级以维系强大的生命力。敌强我更强,全新一代CR-V也很快到来,产品力再次升华,再加上1100万用户的口碑基础夯实下,CR-V这栋摩天大楼无疑会被筑造得更为雄伟。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