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开启何时停?——自动启停系统市场未来为何难判

【编者按】自动启停系统的价值目前还难以估计,一是因为省油但不一定省钱,二是因为可能可以被混动代替。

本文来自中国汽车报网,原作者张海天;由亿欧汽车整理,供业内人士参考。


随着科技发展以及跨界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如今汽车上的配置呈现多多益善之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真正实用,其中的典型代表恐怕就要算自动启停系统了。这项配置的研发初衷是帮助消费者节省燃油,从而带来用车成本的节约,但在现实中它却广被“吐槽”。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影响驾乘舒适感以及大多数汽车用户对如何使用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误区。

这看似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汽车电动化的行业趋势下,却关乎自动启停系统的未来。这个功能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加智能,从而补齐目前存在的短板?抑或直接被48V轻混等新技术取而代之?现在只能说,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省油但不一定省钱?

据记者了解,不少消费者在不满自动启停影响驾乘舒适感的同时,也质疑其能否真正达到节油的目的。事实上,如果单独谈论节油,自动启停系统确实能做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丰田就曾改装过一辆皇冠车型,使其在怠速1.5秒后停止发动机工作。经过在城市路况中验证,最终结果证明这辆车能节省10%的燃油。不过,丰田之后并没有进行推广,而是选择了研发混合动力技术。但这项试验受到了欧洲汽车企业的关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众和菲亚特先后将自动启停技术应用到自家产品上,由于当时带有该功能的产品售价相对较高,消费者并不买账。

不过,随后自动启停等来了发展机遇期。2006年之后,欧洲市场油价节节攀升,到2016年,北欧和西欧部分国家的油价已是美国的3倍。在巨大的油价压力下,欧洲消费者逐渐接受了这个功能。与此同时,欧洲执行的NEDC工况也给自动启停技术提供了可以施展的舞台。数据统计显示,自动启停技术按照法规工况能为整车节省3%~10%的燃油,可见它并非“花拳绣腿”。

如果以私家车百公里消耗10升汽油、每年行驶1万公里估算,年用油量则为1000升;按自动启停能节省10%的燃油、目前95#油价计算,每年节省的油费约为600元,5年大概能省出3000元。但这笔“收益”并不一定能真正落到消费者口袋里——一方面,拥有自动启停功能的车辆要使用规格更高、价格翻倍的蓄电池和起动机;另一方面,带有自动启停功能的发动机对润滑油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很多汽车用户一上车就把自动启停系统关闭,因为它既不省钱、在使用体验上也不舒适。

  ■停还是不停是一个问题

在使用自动启停功能时,相信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以下情况:停车入库换挡间隙熄火、短暂等红灯时熄火、堵车时经常熄火、涉水路况中熄火……这让驾乘舒适性大打折扣,明明很多时候不需要让发动机进入“待机”状态,偏偏它先给自己“放了假”。

受限于交通状况复杂多变,这一弊端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但一些看似不智能的启动现象,实则是工程师特意为之。“自动启停功能的运转涉及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其目的是省油,但安全是前提。比如,车门打开、车辆挂入P挡或N挡时发动机保持启动状态等情况,是标定工程师刻意提醒用户——车辆仍处于自动启停而不是熄火的状态,以免一些消费者因其他事情分心而造成安全事故。”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据了解,关于启停系统的逻辑问题,取决于其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设计,如按照博世的策略,车辆在N/S/M挡位下,发动机启停功能不启动,但法雷奥的产品则启动;当然,标定工程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抛开启动的问题不谈,如何让自动启停功能选择合适的时机“偷懒”?行业正在通过算法及其他新技术,让自动启停功能更符合使用环境和驾驶者意图。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将图像识别和汽车上的自动启停技术相结合,能实现汽车在等待红灯和拥堵状况时智能分辨路况,使其更具实时性和精确性。

“在获取刹车踏板信号确定车速为0时,通过前后摄像头捕捉图像并抓取数字和红黄绿颜色要素,判断是否存在信号灯。若有,则判断为等待状态;若无,则判断为拥堵状态。处于等待状态时,系统会对图像进行二次切割,按顺序分别得到包含信号灯或数字的图像子区域,并进行图像处理,便于对数字和信号灯的识别。对图像子区域进行形状识别,先判断是否有信号灯,若有,判断汽车行驶方向是否为红灯;若为红灯,对数字图像进行判断;若大于第一预设时间,便控制发动机停止转动。而当前路况为拥堵状态,则进行踏板踩动频率分析,若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间内,车速为0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便控制发动机停止转动。”这套系统的开发者表示,摄像头和车载电脑能够帮助车辆“了解”周围情况,从而更准确地控制发动机状态。但这也涉及诸多问题,比如不同地区的信号灯形式不同,有数字、箭头、能量格等,完善它们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其逻辑设定也需根据实际使用条件进一步完善。

事实上,随着车辆感知元件的增多,长短波雷达等配置同样能够辅助车辆判断道路情况。而在未来能实现更精准的卫星定位条件下,车辆还可借助卫星获得周围道路环境信息,进而更准确地判断堵车状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启停。

  ■48V轻混或取代自动启停?

此前,汽车上的车用电子设备基本上由车载12V蓄电池组提供电力,本质上是将发动机的一部分动力通过发电后蓄能。12V的电压对于车上的电子设备来说够用,但应用自动启停系统后,发动机在短暂休息后,需要电机带动发动机曲轴将其“唤醒”,其负载消耗的功率比车上其他用电设备大得多,所以搭配启停系统的发电机都经过功率加强。12V的车用电压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会造成启停系统频繁工作时振动大、反应慢;而且停车熄火后,空调也只能送风不能制冷,广受用户诟病。

本着节能减排效果不减而用户体验改善的目标,技术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48V轻混系统正在成为车企眼中的“香饽饽”。48V轻混系统通过把车用设备的标准电压提高到48V,从而带动更大功率的车载系统,实现与车辆其他系统更好的整合。其最大好处在于对发动机停止、启动、刹车等工况进行优化。此外,带48V系统的动力总成可采用纯电驱动,从而避开燃油车效率最低的工作阶段,即便不使用启停功能也能节省10%~15%的燃油。

48V系统有了更大容量的蓄电池、更大功率的发电机,所以能比一般的启停系统实现更多功能,甚至可以在发动机停机的状态下短暂接管空调,刹车、滑行的时候还能通过发动机制动回收一部分动能,减少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另外,对于一个供电电压恒定的电路系统,要满足更高的功率需求,必须降低内部电阻。这就意味着要使用截面积更大的导线,导致整车重量的增加,既提高了成本,又推高了油耗。但如果直接提高电压,不仅可以减小高压线束的直径,电机等元器件的体积也可以减小,更有利于整车轻量化。

所以,48V轻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政策法规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又有助于改善驾乘舒适性,相比自动启停系统拥有更均衡的综合表现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7626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