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四化”时代,博世如何做到基业长青?

编者按: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推进,作为隐藏在车企背后的王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正在逐渐走向前台,在整个汽车行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本文转自路由社,作者张传宇,原标题《利润丰厚,车企应如何“掘金”后市场?》经亿欧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事实上,博世与我一直有着不小的缘分。自大学期间学习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到工作后管理采购EPS这类博世的拳头产品,多年的学习工作,使我深切感知到,博世对于汽车行业基础技术的影响力之大,以及其不断向前的创新力。

然而,在汽车产品变革的趋势面前,汽车零部件企业有着更为公平的竞争权,也更加需要提前洞察“风吹草动”的敏锐嗅觉。但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博世这样体量巨大的零部件巨头而言。

就像前IBM董事长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描述的那样,即使强如IBM这样的科技巨头,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依旧不可避免地陷入臃肿、迟缓的踟蹰中。

随着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快,类似博世这种体量的行业巨头,能够像大象一般灵活转身吗?

博世如何上演“大象跳舞”?

透过博世每年举行的智能出行大会,似乎可以看出,在应对汽车“新四化”方面,博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忧虑。这背后,很大原因是博世的主动转型。

“从博世的角度而言,大家知道博世电喷不错,底盘ESP也做得不错,但现在我们处于转型期。几年前博世CEO提出,希望把博世变成一个IoT公司,这是我们的战略。”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表示,“我们努力在保持业绩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未来趋势领域的研发与投入。”

围绕loT(The internet of things)战略,博世将汽车技术业务部更名为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增加了“智能交通”,这中间包括很多相关的服务。那么,博世为什么可以成为IoT公司?

数年前,博世对外发布了“3S”战略,其中包含了传感器(Sensor)、软件(Software,包括AI)、服务(Service)三项业务。截止目前,博世在MEMS芯片的基础上,新建了两个芯片制造工厂,分别在德国斯图加特和德累斯顿(正在建造中)。而在全球6.8万研发人员中,博世软件工程师已经超过了3万人。除了生产硬件、卖硬件之外,博世还要增加一块业务——通过智能互联,提供更多可能的服务。

如果说“3S战略”是博世转向汽车“新四化”的3条高速公路,那么博世在2019年的智能出行大会上发布的“智能互联”主题,就是高速公路初建运营后所设立的交通枢纽。它将横向串联起博世的新业务及旧板块,达到增长置换的作用。

作为“新四化”中重要的趋势之一,互联化在与电气化、自动化、个性化共同塑造未来产业格局的同时,也在推动和助力电气化、自动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汽车产业借助互联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电气化管理;互联化同时也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个性化服务,则是在大数据分析和开发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与此同时,互联化可以将汽车以及汽车产业串联起来,成就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甚至类似优步、滴滴这些传统造车之外的新业务,也是互联化推动的。新的技术进步,也在催生博世基因的迅速裂变。2019年,博世正从传统单一的零部件供应商,转向汽车行业跨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即把一个硬件产品转换为一整套服务提供给主机厂。

比如自动驾驶领域,博世采用了双元战略开展研发与应用——同时投注L3级别以下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和L4、L5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其可以为移动出行服务商提供自动驾驶感知、决策和执行领域的核心技术或系统解决方案。

2019年,博世为近40个本土车型提供了L2级别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解决方案。不管是天际这类需求从L2.5—L4的造车新势力,还是像AUTO X这类直接定位于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博世都可以从车辆改造、超声波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和AI摄像头研发等方面,满足它们的所有需求。

与此同时,电气化不论从环保还是经济的角度,也将是移动出行服务的一大重要趋势,博世可以提供先进的、多样化的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在司乘和车辆管理方面,博世可以提供车内监控解决方案来规避暴力危险、无钥匙进入等预测性车辆维护系统等。

对于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巨头而言,由于长期深耕汽车前端研发,在B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往产业链两端拓展,博世也始终坚持将增值服务定位于B端服务。

对此,博世智能网联中国区总裁陈明向路由社表示,“博世离用户体验还是非常远的,在未来,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汽车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车企或出行公司还需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例如数据管理、应用等方面,这就是博世提供服务,优化效率的空间。”

譬如,博世与广汽合作开发的基于云端的自动代客泊车系统,博世就只提供车辆端自动转向、加速刹车,以及停车场改造、数据优化等方案,而广汽负责用户端、商业化的运营。因此,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博世,你会发现,那个当年以电喷技术横行汽车行业的老牌企业,仍屹立在莱茵河畔,成为身披智能互联、个性化服务新衣的综合解决方案巨头。

汽车“新四化”时代的供应商关系如何演化?

回首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经验中摸索面向未来的前行方向。而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这对老搭档,如何擦出新的火花。今天,就与车企的关系而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迈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像是车企的“衍生品”,但它的出现确实改变了行业。

19世纪后期,大规模的企业陆续出现,比如,可口可乐、通用电气、固特异、奔驰、宝马等等。在那个崇尚规模效应的年代,大企业往往希望通过上下游的垄断,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规模企业往往会变成一个个垂直整合的长链条、重资产的“平行世界”。

汽车行业漫长的产业链,在车企之下天然促成了一些“次级技术整合者”的出现,它们就是零部件供应商。随着这些供应商不断发展壮大,其地位不断提升,突破了仅服务于一家车企的限制,转而向整个行业输出技术与标准。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1999年,德尔福公司从通用汽车分离出来,成为专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带动下,汽车产业的技术标准愈发清晰、通用。

在零部件供应商的作用下,整个汽车产业的版图,从一个个孤立的垂直帝国,被改造成一个能够互通的平行世界。随后,随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与能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

此时,车企的研发属性慢慢发生前移,集中于整合、测试、验证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承担起更多底层研发工作,甚至由其引发的技术变革也更多。比如博世率先量产的i—Booster伺服电机主力机构,脱离了真空源的限制。

在这个逐渐推进的过程中,车企坐实了自身OEM的身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成了更为专业、更加集成的系统部件供应商。这可以理解为,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共生相持阶段。然后,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双方的关系来到了如今的第三阶段。

消费者、车企、Tier-1,这个以往几十年组成汽车产业的三级助推火箭,在新的技术变革、市场进化中,发生了近乎根本的变化:消费者在整个消费周期的权重加大,演化为车型的用户;而更多车企开始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希望转型成为出行服务商。

在这其中,如上文所述,类似博世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在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延伸,从硬件向软件延伸,转身成为面向未来出行的综合技术方案提供商;甚至由互联演化出来的出行平台服务商,也在向产品端延伸。

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所有人都希望在浓雾渐消的黎明,站在成功的关口。因此,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出行平台服务商,都在极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这也就构成了,汽车行业各企业横纵向同时拓展、交叉链接、错综复杂的全面竞合阶段。

“过去汽车事业部主要服务于传统的主机厂,现在出现了新造车势力,出现了出行服务商,像滴滴、优步和很多本土科技公司都将变成我们的客户。”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表示,“以前我们谈到的‘全球有200、300个客户’,未来我们会说‘全球有2000、3000个客户’。”

有了一定的业务重叠,必然带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带动着行业技术成本的下降。

于是,像博世这样的Tier-1专门成立了新兴业务部门,为造车新势力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降低它们的造车门槛,从而间接促进了OEM市场的竞争加剧。反过来,造车新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Tier-1后续新产品开发、落地,提供了车型验证数据。这是一个深度捆绑的合作关系。

譬如,诸多零部件巨头与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合作,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无论一项新技术、一家新车企受到多少公司追捧,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快降低行业新技术普及的成本,实现交付、量产,甚至是兼并合并。以更快的速度占领下一阶段的市场,才是协同的最终结果。

于是,在双线布局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类似博世这类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宁德时代这类把控核心零部件生产的新型供应商,无疑拥有更为强大的话语权、议价权,而且它们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在现阶段的技术交叉口,甚至通往不同维度的“空间节点”。

总结:

随着汽车行业逐渐拓展自己的边界,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把整个产业链,从端到端全部吃透,未来智能交通产业,将从一个或几个巨头主导的模式,演化成为伙伴经济的模式。

但是,作为汽车产业前端的零部件供应商,压力不会有所减少。正如滴滴旗下小桔车服车联网业务负责人黄智信所言,“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可能需要3到5年才会出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合作伙伴能够比我们自己超前3到5年,对市场、对产业、对技术做出判断。”

因此,汽车产业未来对于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可能不仅仅是技术角色迁移,更多的也是眼光的迁移,这就需要注重长远价值的企业理念。而在如何做到基业长青的问题上,博世已经有了100年的经验。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cesif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esifu.com/article/6487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